"
“沙特财政还能支撑多久?”这问题,隔三差五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在油价波动的时候,总有人会拿放大镜去审视。在我看来,这种直觉式的追问,其实也反映了一种对国家财政稳定性的普遍关切,但往往也容易陷入一种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要么就是“富可敌国,高枕无忧”,要么就是“寅吃卯粮,危机四伏”。现实远比这个复杂,就像我们在处理一笔大额跨国投资时,不会只盯着账面数字,还会去评估它的战略布局、长期潜力,以及面对各种‘黑天鹅’的韧性。
要说沙特,绕不开石油。过去几十年,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确实为沙特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凡做过能源相关领域的,都知道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的体量和盈利能力。即使在油价低迷的时期,它依然能贡献可观的现金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家跨国能源公司分析沙特的油田开发成本,发现他们的边际成本其实相当有竞争力,这意味着即使油价跌破很多其他产油国的盈亏线,沙特仍然有能力维持生产,甚至还能赚到钱,只是利润率会受影响。
然而,仅仅看石油收入,就容易以偏概全了。现在沙特国家转型(Vision 2030)的步子迈得很大,光是那些 mega-project,比如 NEOM 新城,还有红海沿岸的旅游开发,都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这些项目,短期内是巨大的资金消耗,而且回报周期长。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虽然有固定收入,但如果一下子拿出大部分储蓄去创业,或者buy大宗资产,那么短期的现金流就会变得很紧张。我们接触过一些国内外的投资机构,他们一开始对这些宏大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可持续性也持保留态度。毕竟,这么大规模的“非石油经济”转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
而且,不能忽视的是,沙特政府在国民福利上的支出一直很大。教育、医疗、补贴等等,这些都是维系国内稳定的重要支柱。即使经济不景气,这些支出也很难轻易削减。一旦削减,很容易引发社会层面的反应。这就像一个大企业,即使面临市场下行压力,也得保证员工工资和基本运营成本,否则会影响员工士气,甚至导致人才流失。
正因如此,沙特一直在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的多元化。非石油收入的占比,是衡量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除了旅游和娱乐产业,他们也在大力发展矿业、工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比如,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时会遇到沙特方面的合作洽谈,他们对技术引进、工程建设都表现出很强的意愿。这说明,他们不仅仅是想花钱,更是在积极布局,试图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个具体的例子,是沙特在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的投入。他们成立了不少金融科技园区,吸引国际人才和资金。我接触过一些在利雅得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他们反馈说,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政策也相对开放。当然,这种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而且伴随着高风险,但沙特显然是下定决心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减少对单一能源收入的依赖。
另外,非石油出口的增长也是一个观察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化工产品,沙特也在发展轻工业、农产品加工等。这些领域的进步,虽然目前体量还不够大,但它们代表了一种积极的趋势。我曾参与过一次针对沙特农业现代化项目的评估,他们的确在引进先进灌溉技术和温室种植,目标是提升本土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少进口依赖,这同样是财政可持续性的一部分。
所以,“沙特财政还能支撑多久?”这个问题,答案并不在于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在于其转型的速度、效率以及能否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如果油价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位,同时非石油经济发展顺利,那么沙特的财政状况自然会比较宽裕。反之,如果油价持续低迷,而转型又遭遇重大阻碍,那压力就会显著增大。
我个人觉得,沙特政府对于财政风险的认知是比较清醒的。他们没有过度依赖外债,而是更多地通过出售国家资产(如沙特阿美的部分股权)来筹集资金,这是一种相对稳健的策略。当然,这种策略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过度出售核心资产可能会影响长期的控制权和未来收益。但从短期到中期来看,这确实为他们的转型计划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弹药。
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来判断沙特。他们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都决定了其财政政策会有独特的考量。重要的是观察其政策的执行力度、改革的成效,以及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其国内的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是否能保持。从我接触的实际情况来看,沙特政府在推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的决心是有的,但路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很多计划的落地,还需要克服不少体制内外的障碍,以及文化上的适应期。
总而言之,与其问“支撑多久”,不如说沙特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能否转型成功”的十字路口。他们的财政基础依然雄厚,但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这是一个持续观察和评估的过程,需要关注的维度非常多,而不仅仅是油价和账面上的数字。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