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治理湘江?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技术等多种手段。文章将从污染源头控制、水生态修复、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治理湘江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湘江,作为湖南省的母亲河,维系着全省人民的生产生活。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湘江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污染挑战。主要表现在:
沿江分布着大量的工业企业,一些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导致湘江水体受到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造纸等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通过农田径流、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湘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爆发等问题。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湘江,加剧了水体污染。
过去由于环保意识薄弱,一些历史遗留的矿山、尾矿库等对湘江水质造成了长期影响,重金属污染难以根除。
针对湘江面临的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策略和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修复水生态系统,加强流域管理。
源头控制是治理湘江的关键环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强制企业安装污染物on-line监测系统,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产生。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或整改。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化肥用量。鼓励使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废水达标排放。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减少农药使用。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推广雨污分流制,减少污水处理压力。加强管网维护,减少污水泄漏。鼓励利用再生水,如用于绿化、冲厕等,减少对湘江的取水需求。
水生态修复是治理湘江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增加河道弯曲度,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投放鱼虾等水生动物,构建健康的食物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修复或重建湿地,增加湿地面积,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种植湿地植物,如水杉、菖蒲等,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控制湿地周边的污染源,防止湿地受到污染。
湘江流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域,需要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协调上下游关系,共同保护湘江水质。
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组成的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流域管理规划,协调各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监督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上游地区因保护水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激励上游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对下游地区因水质改善而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分配,激励下游地区支持上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流域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近年来,湖南省在治理湘江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涌现出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湘江流域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湘江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株洲市大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关停了污染企业,实施了土壤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湘江水质。
湘潭市是锰矿资源丰富的地区,但锰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对湘江水质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湘潭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尾矿库、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等,有效控制了锰矿污染。
治理湘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未来,应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守护湘江的碧水蓝天。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参考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指标 | 2018年 | 2023年 |
---|---|---|
湘江干流总体水质 | 良好 | 优良 |
重点断面达标率 | 85% | 95% |
主要污染物浓度 | 下降 | 显著下降 |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开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