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这个问题,我隔三差五就会听到,无论是客户咨询,还是行业内的朋友闲聊。很多人拿着一个笼统的数字,觉得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写照,其实不然。这背后涉及到太多的变量,一概而论,往往是刻舟求剑,甚至可能误导判断。
要回答“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首先得明白,统计局发布的平均数,比如人均存款,它是一个宏观概念。这就像我站在一座高楼前,说“这座楼平均有30层”。听起来好像挺有信息量,但你想想,这楼里有顶层豪华复式,也有底层小户型,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中间某个具体住户的实际情况。
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客户做财务规划,他看到新闻里说人均存款好几万,觉得自己好像拖了国家后腿。但他自己辛苦工作十几年,家庭日常开销,再加上孩子教育,手上能自由支配的钱,其实并没有那么“平均”。这就是平均数的“剪刀效应”——一头大,一头小,中间被一平均,就失去了很多细节。
而且,这个“平均存款”,它统计的是什么?是银行里的活期、定期存款?还是包括了理财产品、基金、国债这些?不同的统计口径,结果会大相径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媒体报道,可能只是选取了其中一种,或者并没有清晰说明。
要更贴近实际,我们得看看不同群体的存款情况。比如,一线城市工薪阶层的存款,和三四线城市退休人员的存款,能一样吗?不可能。我接触过不少客户,有的是年轻的科技从业者,收入高,但消费也大,存款增长相对慢;有的是国企稳定岗位的职工,虽然收入不如前者,但家庭开销有规划,存款反而更稳健。这都是很自然的。
再比如说,年轻人刚工作,可能还在偿还助学贷款,存款自然寥寥无几,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潜力。而一些中年家庭,孩子大了,生活压力相对减轻,存款可能会进入一个快速积累期。所以我一直强调,做任何个人财务分析,都要结合具体的人生阶段和家庭状况,不能只看那个笼统的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
我还见过一些个体户,他们的资金周转模式和工薪族完全不同。一部分钱可能在生意里运转,一部分放在银行,一部分又投到实业。你说他们“存款”有多少?这个定义就很难界定了。他们可能整体的“资产”不少,但如果只看银行里的活期、定期,数字可能并不突出。
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些“人均存款”数字,到底是怎么来的?通常是由央行或银保监会等guanfang机构统计的。他们会收集各家商业银行的存款数据,然后除以总人口。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知道,财富的分配从来不是均等的。
想想看,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他们的一笔存款,可能就抵得上几百甚至几千普通家庭的存款总和。这就像那个笑话:一个人均收入能买得起房,但只有一个人能买得起,其他人连房租都付不起。平均数在这儿就失去了意义。
我也跟一些银行的统计部门朋友聊过,他们也承认,做统计的时候,会尽量做到科学严谨,但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对平均数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看这些数据的时候,心里得清楚,它更多地反映的是一个“中位数”或者“众数”可能远远低于平均数的现实。
除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人们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也会深刻影响存款数字。比如,有些人更倾向于风险规避,把钱存起来,心里才踏实。他们可能对各种理财产品不熟悉,或者因为曾经的踩雷经历,而选择最保守的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制储蓄”的习惯。比如,很多单位有企业年金或者补充养老金计划,这部分强制性的储蓄,也会体现在整体的存款或投资数据上。我接触的一些年轻朋友,他们的工资卡可能大部分钱都自动转入了某个理财账户,或者定期定额buy基金,他们自己可能觉得“没存多少现金”,但从广义的“储蓄”来看,他们的钱是在增值的。
我自己的经历,早年刚工作的时候,对钱的概念很模糊,基本是月光族。后来慢慢学着理财,把一部分工资固定下来,哪怕不多,时间长了,看着数字增长,心里那份安全感也来了。所以,我认为,很多时候,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这个问题,与其关注那个数字,不如关注如何培养自己科学的储蓄和理财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存款只是财富管理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其实也隐含了对整体财富积累的关注。一个家庭的财务健康,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还包括他们的房产、股票、基金、保险等等。
我见过很多家庭,他们的银行存款并不算特别高,但他们拥有房产,并且房产增值很快。或者他们早期就抓住了股市的机遇,通过基金投资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所以,如果只盯着银行存款这个单一维度,就太片面了。有时候,与其把钱死死地存在银行,享受那一点点不确定的利息,不如学习一些投资知识,让钱为你工作,但前提是,你要对风险有清晰的认知。
在我看来,无论中国平均存款是多少,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财务目标,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可行的计划。了解自己的收入、支出、负债,然后是风险承受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存款“够不够”,而不是被那些冰冷的平均数所困扰。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