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港通和深港通哪个好?老股民实操经验谈

今日财经 (5) 9小时前

沪港通和深港通哪个好?老股民实操经验谈_https://wap.fansifence.com_今日财经_第1张

“沪港通和深港通哪个好?”这问题,问出来十有八九是新手,或者刚接触港股不久的朋友。说实话,这么问,有点像问“宝马和奔驰哪个更好”,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得看你具体的需求和看问题的角度。

“通”的本质与差异:不止是名字不同

咱们先不说哪个“好”,得先明白它们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沪港通是上海和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深港通是深圳和香港市场互联互通。都是为了让两地投资者能够方便地买卖对方市场的股票。这听起来没啥区别,但实际操作起来,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沪港通,最早开通的,算是“试点”,范围相对固定,以主板股票为主。您想买港股,得通过沪股通的渠道,但它只涉及沪市的特定股票。反过来,港股投资者想买A股,也是通过港股通,买的是沪市的A股。说白了,就是上海跟香港搭了个桥,但这个桥上能跑的车(股票)是有特定路线的。

深港通呢,是后来者,自然吸取了不少经验。它把深圳市场也拉了进来,而且连接的是深圳的两个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后来并入主板)和创业板。这意味着什么?创业板啊,那可是集合了不少成长性高、题材新颖的公司,对于想挖掘“中国新经济”的公司,深港通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投资标的来看:哪个更符合你的口味?

说到“好”,得看标的。如果你的目标是那些价值稳健、业绩透明的大盘股,比如银行、保险、石油这些传统蓝筹,那么通过沪港通,你可以比较顺畅地买到不少港股市场的这类标的,同时,港股投资者也能买到A股的同类公司。这是一种相对“保险”的投资路径。

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淘金”,想在科技、医药、消费升级这些领域寻找高增长机会的投资者,深港通的吸引力可能就更大一些。你想啊,深圳市场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创新引擎,那些在A股市场表现活跃的新经济公司,很多都在深圳上市。通过深港通,你能更直接地接触到这些公司的香港上市部分,或者说,与它们有业务关联、同属一个产业链但又在香港上市的其他公司。

我记得以前有个客户,就特别想投国内的科技巨头,但当时A股的科技股还没那么开放,或者说很多估值已经被炒得很高。他就通过深港通,买了些在香港上市的、业务跟国内科技公司有合作或者提供服务的公司,这中间就绕开了不少直接投资A股科技股的障碍和高估值。

交易规则与操作细节:体验上的小摩擦

除了标的,交易规则也是一个挺实际的点。虽然都是“沪港通”和“深港通”,但它们各自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对冲工具、融资融券的范围,甚至包括一些节假日的交易安排,都可能不一样。

拿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说吧,有一次,我想通过沪港通买卖一只港股,结果发现它正好遇到港股那边的某个特殊交易日,或者说,它的涨跌停限制的幅度,跟A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导致我当时操作的时候,心里没底,以为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才意识到,港股的市场波动性和交易机制,跟A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需要重新适应。

深港通也一样,虽然借鉴了沪港通的经验,但它在某些产品和交易细节上,也会根据深圳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或者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它们的流动性可能比沪市主板的公司要差一些,在交易时就要更留意买卖价差和成交量。

投资风险与成熟度:不同市场的“味道”

说到风险,这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很多人觉得港股就是“自由市场”,风险低,其实不然。港股市场的成熟度确实很高,信息披露也比较规范,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受全球经济和资金流动的影响更大。你想想,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其实也是在“两边”融资,资金的流向可能更复杂。

沪港通和深港通,说白了,是你选择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接触这些市场。通过沪港通,你接触到的更多是“内地+香港”模式的公司,它的风险和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内地经济基本面。而深港通,特别是涉及到创业板,你会遇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新颖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的风险和收益,可能都更大,但也更具弹性。

我见过一些朋友,对港股完全不了解,就想着通过沪港通,买几只他们熟悉的 A 股的港股版本,想着“稳赚不赔”。结果,市场波动一起来,他们就hold不住了,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港股市场本身的逻辑。这说明,无论通过哪个“通”,对标的市场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给“小白”的建议:先选“容易上手”的

那么,到底哪个“好”?如果让我给刚接触港股的朋友提个建议,我会说,不妨先从沪港通开始,选一些你在A股市场比较熟悉、市值大、流动性好的公司,通过沪股通买卖。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用你熟悉的A股逻辑去理解它的港股表现,同时,也能逐步适应港股的交易规则和报价习惯,降低初期的“学习成本”。

等你对港股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分析香港市场的公司和行业了,再考虑通过深港通,去发掘那些在深圳市场有代表性的、更具成长性的公司。这就像学游泳,先在浅水区适应,再往深水区去挑战。

当然,如果你是那种胆子大,又对新经济特别敏感的投资者,那直接上深港通,去挖掘那些在创业板闪光的公司,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你得做好充分的研究,并且对潜在的风险有清晰的认知。毕竟,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