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舶行业为何按下“减速键”?

外汇交易 (1) 6小时前

船舶行业为何按下“减速键”?_https://wap.fansifence.com_外汇交易_第1张

很多人一提起船舶,脑子里可能还是巨轮远航、订单如麻的盛景。但近些年,特别是这十年,不少业内人士心里都清楚,这活儿,越来越不好做了。说“衰落”可能有点重,但“低迷”、“承压”绝对是常态。这到底是怎么了?今天就随手聊聊,也算是个人的观察和一些零碎的思考。

市场周期性波动与全球经济暗流

船舶这行,说到底是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跟房地产有点像,只不过这周期是以“年”来计算的,而且一旦触底,反弹起来也格外费劲。你想啊,造船这玩意儿,一次性投入巨大,从设计、造船厂的产能、到船员培训、再到船舶的运营,哪个环节都耗钱耗时。所以,新船的订单,很大程度上是看全球贸易的脸色,看大宗商品价格的脸色。

过去几年,受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似乎没那么顺畅了。一些国家自己搞“小圈子”,贸易壁垒也多了起来。这直接就影响到了货物的流动,海运需求自然就下来了。没有需求,船东们下单自然就少了。你就算想造再好的船,没订单,船厂也得勒紧裤腰带。

而且,油价的波动也对船舶行业影响深远。油价高的时候,大家想着要节能减排,对高性能、低油耗的船舶需求就大;油价低的时候,一些老旧、高油耗的船可能还能勉强跑跑,新船订单也就没那么急了。这种不确定性,让船东在投资新船时,也变得格外谨慎。

我记得前些年,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型船厂,当时他们接了一个很大的集装箱船订单,客户是欧洲那边的一家知名航运公司。双方谈得都挺好,合同也签了。但后来因为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客户那边因为业务调整,突然要求推迟交船期,甚至想改合同条款。那一阵子,整个船厂上下都焦头烂额,光是协调就花了不少力气,最终虽然还是保住了合同,但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不少。这种事情,在业内不算孤例。

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带来的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绝对是近些年船舶行业zuida的“变量”之一。新的环保法规,比如IMO 2020硫排放限制,还有现在各国都在提的碳中和目标,都要求船舶进行技术升级。LNG动力船、甲醇动力船、甚至氢能源船,这些都是未来的趋势。这本该是好事,代表着行业在进步。

但问题在于,技术升级的投入是巨大的。船厂需要改造生产线,引进新工艺;船东需要支付更高的造价,虽然说长期来看能节省燃料费,但初期投资的压力,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很多船东,尤其是中小型航运公司,面对这些新要求,感觉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有就是,这些新技术,比如LNG燃料系统,在安全管理、加注设施等方面,都需要一个成熟的配套体系。在很多地方,这些配套设施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给船的运营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和成本。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项目,就是想尝试一批LNG动力散货船,但因为港口加注设施不完善,客户最终还是犹豫了,选择了更稳妥的传统燃料方案,虽然环保效益打了折扣。

而且,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比如,哪种新能源会成为主流,现在大家还没一个绝对确定的答案。是LNG、甲醇、氨,还是其他?船东一旦选错了技术路线,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船,可能几年后就成了“落后产能”,那损失就太大了。这种“选边站”的压力,也让不少潜在的造船需求被暂时压制了。

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

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产能过剩。尤其是在一些亚洲国家,造船厂遍地开花,为了抢订单,价格战打得非常凶。当全球需求本就不旺的时候,这种恶性竞争就更加剧烈。本来利润就不高,还要被逼着降价,船厂的日子自然就难过了。

你想,一家船厂,设备、工人都得养着。一旦接不到足够的订单,设备就闲置,工人就流失,这对整个产业链都是一种破坏。而为了维持运营,有些船厂就不得不接受一些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的订单,这又进一步压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

我认识一些船厂的管理层,他们有时候真的挺无奈的。客户来谈价格,说隔壁老王家的船厂报价低了多少。这种“比价”很容易滑向低价竞争的陷阱,大家都想活下去,但最终可能都活得不好。这种情况下,船舶行业的“衰落”感,就显得格外真实了。

数字化转型滞后与人才流失

另外,船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相对其他一些制造业来说,步伐还是有点慢。虽然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和船厂在积极探索,但整体上,很多环节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操作模式。比如,船舶设计、生产制造的协同,供应链的管理,船队运营的数据分析等等,数字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数字化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了效率的提升受限,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性不强。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需求和环保要求时,这种滞后性就成了明显的短板。比如,智能制造、远程监控、大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这些先进的应用,在船舶行业落地还需要时间。

伴随着行业的低迷和技术革新的不确定性,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年轻人觉得造船这个行业又脏又累,而且前途不明朗,不愿意投入。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可能因为待遇、发展空间等原因,流向其他更有吸引力的行业。人才的断层,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更是致命的。

未来展望与调整

当然,说到“衰落”,也不必过于悲观。船舶行业总是要服务的,只要有全球贸易,就有对船舶的需求。只是这个需求的形式、结构和技术要求,都在发生变化。

未来的船舶行业,很可能是一个更侧重于“技术含量”、“环保效益”和“智能运营”的行业。那些能够抓住绿色能源、数字化转型机遇的船厂和航运公司,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比如,一些专注于特种船舶、高端船舶制造的领域,或者提供船舶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可能依然有不错的生存空间。

作为从业者,我们也在不断适应和调整。就像我们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的建造流程,尝试引进新的管理和设计工具。虽然挑战很大,但行业的韧性还在,总会找到新的出路。只是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辛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